欢迎来到骇客周刊!每周为你精选最值得关注的技术新闻、开源项目和深度文章。随机夹带私货。 链接基本都是英文,我最大的心愿就是,你能打开原文阅读。
很多书和文章都不值得读。
其实前段时间,我读完《简约至上》之后,发现里面的核心观点就四个,但是作者还是选择用一本书的篇幅去论述。
我因此得到一个观点,很多书和文章都不值得读。至少篇幅上是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去阅读的。很多时候 1000 字的文章就可以简明概要地说出观点,不知道是出于出版的需要还是别的,就是写成一本书。
很多甚至是所谓的畅销书,其实引人深思的只有书的封面标题。
联合国这个报告没人读就不奇怪了。因为很多都是文字垃圾。没必要浪费时间阅读,结论是重要的,引发人的思考才是重要的,而不是作者的工作量证明(或者说稿费)。
阅读仍然是重要的,但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太高深看不懂,水平低的食之无味。自己踮起脚尖够得着的,此之谓你自己的绝佳阅读材料。
远程团队如何保持联系
Obsidian 的 CEO Steph Ango 发了一篇文章,分享他的团队在远程工作中如何保持工作以外的联系的。
建议 2-10 人的远程团队在聊天工具中为每位成员设立个人 Ramblings 频道,只允许本人发布顶层消息,其他人仅在线程回复。大家每周更新 1-3 次,内容可涵盖项目想法、文章感想、随手照片或“橡皮鸭”自述等。
如果是 Slack 的用户应该深有感触,但是国内的钉钉,企业微信和飞书之流就算了,他们属于老板的奴隶主鞭子。
这样可以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社交联系,就像很多都市美剧里面都会有的那种茶水间社交。这种社交又不会打断个人的深度工作。对需要专注的深度工作,来说是非常友好的。
团队里面的人除了工作的接触外,私人关系也是能够在工作里面充当某种润滑剂的。推进工作的时候往往能发挥很大的用处。毕竟人还是社会动物。江湖还是讲人情世故的。老外也讲。
不仅是私人关系,Steph 还提到,在这些讨论之中还可能孕育一些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。
社区规范,提问的艺术,还是写作。
最近注册一个 Hacker News 账号之后,弹出了这么一个欢迎提示。
只要求遵守两条核心原则:
- 内容质量:提交与支持的链接必须“深度有趣”,即能带来新知识或洞见,而非浅层的猎奇、八卦或哗众取宠。
- 评论文明:发言应兼具礼貌与实质,避免人身攻击与无意义的负面言论。
阅读完之后,我又去看了,它的手册。核心内容和上面的两个大原则基本一致。
我想到了,自己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加入所谓的,有很多人的群,最后又失望地离开。
归根结底,在所有人都有对话框的时候,噪音就不可避免。
Hacker News 本身就是在用最原始,粗糙的界面,把不知道 “内容才是最重要的” 的蠢货挡在门外。(你也可以像我一样,用插件给它化化妆。)
太多的人连表达都没有学会,但是掌握了互联网赋予的核武器按钮 — 发送按钮。
这让我想起提问的艺术。
似乎所有的一切都通往一个技能,写作。
写作能力在生活,工作方方面面都影响着我们。工作交接的文档需要写清楚,用户手册需要写清楚。
本周还有一篇文章让我值得推荐。
如何写好设计文档。
核心观点:
-
设计文档是清晰逻辑推理的过程。
-
最需要说服的人,是写作者自己。
方法与技巧:
-
按逻辑顺序组织内容,预判并回应读者疑问。
-
初稿完成后删减 30%,提升信息密度。
-
AWS 风格:静默阅读 + 红笔批注。
-
段落要短,一段一核心点。
-
复杂内容置于附录,正文只引用。
-
训练:对比原始段落和精简后段落,不断练习。
AI 代替不了人类进行写作
维吉尼亚大学一名英语教师让 72 名学生在一学期内亲身体验 AI 辅助写作,并最终投票 AI 能否取代写作课和教师。实验显示:学生认可 AI 在构思和润色上的效率,却抱怨其内容千篇一律、缺乏个性,而且仍更信任人类反馈。最终 68 票赞成保留人类教师与写作课,凸显写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独特声音与相互信任,而不仅是产出“足够好”的文本。
最近的很多 AI 生成式内容已经充斥着互联网了。很多视频博主的文案,让人在评论区底下说出 “AI 味太重。” 的话。可见人类对于非结构化问题的敏感程度是如此的敏锐。
AI 泡沫
本周看到两篇文章都在说 AI 泡沫化的问题。
当前生成式 AI 热潮由微软、NVIDIA 等少数科技巨头主导,依赖 GPU 与云算力等基础设施带动估值飙升,却缺乏真正盈利的终端产品。OpenAI、Anthropic 等头部企业长期亏损,初创公司通过补贴维持虚高增长,商业模式难以为继。整个行业技术同质化严重,“AI 代理”等自动化概念多为炒作,真实效果有限。巨头投入数千亿美元资本开支,对股市形成 “虚假” 拉升。一旦需求放缓或市场信心动摇,以 NVIDIA 为核心的融资链将面临断裂,泡沫破裂恐引发类似 2000 年互联网危机的系统性冲击。
巨头们的越界和监管
最近 Cloudflare 揭露,Perplexity 在网站明确设置禁止爬虫的情况下,依然通过“隐形”爬虫获取数据,引发广泛争议。而在另一起事件中,特斯拉被曝在 Autopilot 撞车案件中隐瞒数据、误导警方和原告,意图逃避责任。这些案例再次表明,许多科技巨头在商业利益面前,越来越倾向于“先违规,后补救”。
与此同时,平台监管也在逐步加强。日本已要求苹果 在今年 12 月前解除对第三方浏览器引擎的封锁,继欧洲推动 USB-C 和应用侧载开放之后,这是又一场重要的反垄断监管攻坚。考虑到苹果产品力近年来增长乏力,有理由相信它会逐渐走向开放。
未来,也许能在 iOS 上使用像 Kiwi Browser 这样的浏览器 —— 它在安卓平台上支持浏览器插件、功能强大,尽管目前已停止维护。
是时候换掉 Mac OS 了?
最近,DHH 推出了他主导开发的 Linux 发行版 Omarchy,并持续在推广这款系统。该发行版内置大量自定义功能,在启动后系统资源占用极低,有用户反馈内存占用一度低至 5%。这也是 DHH 对现代桌面操作系统的一种重构尝试。
他还在推上带火了中国品牌 零刻(Beelink) 的迷你主机产品,外观和 Mac mini 类似,性价比颇高,适合作为极简开发环境的物理载体。
此外,他也推荐了 Framework Laptop —— 一款高度模块化、可自定义的笔记本电脑。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接口、颜色甚至键盘布局,而 Laptop 13 的 3:2 的屏幕比例也非常适合写代码或阅读技术文档,是开发者友好的硬件方案之一。
📮 订阅与反馈
如果你喜欢这份周刊,欢迎:
- ®️ RSS 订阅
- 🔄 分享给朋友
- 💬 在评论区留下建议和 reactions
下期见!👋